什么是飲食失調?
飲食失調是一種精神疾病,主要特征是飲食行為以及與飲食相關的思想和情緒障礙。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會對體重和身體形象產生混亂的信念,這可能導致嚴重的心理和身體傷害。這些疾病中最常見的是神經性厭食癥、神經性貪食癥和暴食癥。
神經性厭食表現為極度恐懼體重增加、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情況,通常導致個人采取極端措施來維持體重或減肥。神經性厭食患者表現出的病理行為包括過度體力活動、極端飲食限制和催吐。此外,這種疾病會影響個人的認知和情感功能,并且常常伴有醫學和精神合并癥,例如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癥和焦慮癥,以及危及生命的疾病,包括閉經、生命體征異常、營養不良、骨密度下降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異常。神經性厭食的終生患病率約為0.3%。
神經性貪食涉及反復發作的暴食,隨后采取不適當的行動以避免體重增加。這些補償方法可能是有害的,可能包括催吐、瀉藥或長時間饑餓。由于催吐而導致的疾病后遺癥可能是致命的,包括食管撕裂、胃破裂和心律失常。高達3%的女性和1%的男性會在一生中經歷神經性貪食。
暴食癥是最常見的飲食失調癥。暴食癥是指個體反復出現暴飲暴食,但沒有采取后續行動來補償暴飲暴食。當然,這種疾病通常與肥胖和代謝綜合征有關,原因是暴飲暴食和隨后的高熱量攝入,而沒有采取厭食和貪食的核心補償措施。2018-2020年全球范圍內,成年女性中暴食癥的患病率在 0.6%-1.8%,成年男性中暴食癥患病率在0.3%-0.7%。
腦網絡的病理改變
1. 額葉-紋狀體回路
前額皮質是飲食失調中最常研究的區域,并且是額葉-紋狀體回路的組成部分。該回路可分為背側和腹側部分,區域包括前額皮質、紋狀體、蒼白球和丘腦。
神經性厭食人群中前額皮質和相關的背側額紋狀體回路表現出過度活躍。腹側額葉-紋狀體網絡與背側網絡非常相似,在神經性厭食狀態下表現出異常。
在神經性貪食疾病狀態下,患者主要表現出額葉紋狀體缺陷。其中前額皮層、殼核、紋狀體、前扣帶皮層和額下回的缺陷最為顯著。這種缺陷可能代表無法解決食物攝入量和體重之間的沖突 。
在暴食狀態下,患者主要表現出前額葉的激活低下,額葉-紋狀體網絡連接減弱,由于暴食癥被認為是抑制性執行控制的一種干擾,這種連接不足可能代表了暴食癥表型的網絡推論。
2. 獎勵網絡
位于額葉內側的背側前扣帶回與獎賞價值加工、認知控制和自我參照加工有關。
在神經性厭食和神經性貪食狀態下,背側前扣帶回與后扣帶回皮質和內側眶前皮質同步激活,與自我參照加工活動相關。
在暴食癥的情況下,背側前扣帶回表現出過度活躍,可能代表對食物更強的親和力,這在暴食癥患者中很常見。
眶額皮質也被證明在衡量獎勵價值方面發揮作用。神經性貪食狀態下,背側前扣帶回和眶額皮質之間的連通性增加,而厭食狀態會減少這種連通性。而兩種狀態在眶額皮質與下丘腦等區域的連通性都減少。
胼胝體下扣帶皮層被認為有助于多模態感覺輸入和情感信息的情境化,對厭惡刺激有更大的反應。厭食狀態時,同側頂葉皮層和雙側丘腦的連通性增加。
3. 默認模式網絡
默認模式網絡是一個廣泛的額頂葉網絡,包括楔前葉、背內側前額葉皮層、后扣帶皮層和角回。在神經性厭食狀態下,默認模式網絡表現出活性降低,尤其是楔前葉。默認模式網絡區域(即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后扣帶皮層和額上回)在神經性貪食中也表現出異常活動。
飲食失調的治療情況
飲食失調的初始治療涉及心理治療(主要以認知行為治療的形式)、精神合并癥的治療和營養康復。對于神經性厭食,偶爾會開抗精神病藥物如抗抑郁藥。盡管做出了這些努力,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對標準治療沒有反應:20%的神經性厭食患者和20%-26%的神經性貪食患者。
神經調控包括一系列改變大腦激活的模式,希望減輕這些網絡中的異常。神經調控方法最常見的包括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 ,以及不太常見的深部腦刺激。關于其具體的應用及療效我們下期再見!
作者:付翠元